未来大湾区将会新增很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

南都:作为一名“老华工”,本科、硕士、博士都在华工就读,后又一直在华工任职,还担任过华工的党委副书记、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可否介绍一下大湾区的产业布局和未来发展趋势。

张振刚:当下大湾区正在打造国际科创中心,这是大湾区未来的主攻方向和建成一流湾区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珠江西岸在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像珠海的格力、佛山的美的这些传统家电企业,都在发展智能机器人。

珠江东岸则是高新技术和IAB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的聚集地,最能代表的就是“广深科技走廊”。这条科技走廊积聚了广东省大部分重要的科技创新资源。所以,现在大部分阶的双创中心(创新、创业中心),都聚集在东岸城市。

在这样的产业结构和科技集群下,再通过湾区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交通建设和机制创新,将极大地推进湾区城市间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联通和融合。

未来大湾区还会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会新增很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大湾区美好的前景可期。

广东去年7万多名毕业生选择进入制造业,大湾区的制造业正在与新兴产业结合起来

南都: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2018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造业是广东省内高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去向,去年有7万多名毕业生,选择进入制造业,超过已就业毕业生数的 15%。

张振刚:是的。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大湾区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但是,大湾区制造业的发展动力不再单纯地依赖土地、普通劳动力等资源要素,而更多地在于依靠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于依靠信息技术、智能硬件、智能软件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大湾区的制造业,正在迎接中国产业互联网的春天。未来我们大湾区的制造业,会与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更多懂大数据,懂人工智能、懂新材料、懂智能制造的高科技人才,将在这些行业发光发热,比如机械制造业会向智能制造发展、汽车业向无人驾驶、向新能源汽车发展,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全国有160多所大学开设了与AI相关的本科专业

南都:据《2018年就业报告》,这些新产业的就业岗位,已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丰厚的待遇。如2018年毕业研究生中,平均月薪最高的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13167元;其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12543元;第三是软件工程,为12486元,而这三个专业恰好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所最急需的专业。对于这种市场需求,高校的专业培养方向上是否也有变化?

张振刚:有。目前全国有160多所大学开设了与AI相关的本科专业,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大湾区层面,对这块都有很大的人才需求。

现在大湾区的高校,已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来。比如说,在专业设置方面,已围绕“两化融合”(工业化、信息化的高层次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进而强化电子、通讯、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建设,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像华工目前正在新建的广州国际校区,就围绕大湾区产业需求的新专业,将分步建立10个新工科学院及若干研究院。


关于智慧城市、数据赋能,需要大量的人才开展相关工作

南都:作为首席专家,你先后承担了两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个是关于智慧城市的,一个是关于数据赋能激励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据你们的研究,我们国家对于这些方面的人才培养需求如何?

张振刚:中国目前处于一个城市化率不断上升,城市社会来临的阶段,因此城市内部管理、城市之间的协同,面临着很大的机会和挑战,所以我们在智慧城市的角度下研究这个问题。

我们建立了一个三层次五维度智慧城市建设模型。第一个层次是城市的战略和规划。第二个层次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第三层次是城市基础条件建设和空间生态建设。这五个维度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怎样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来实现信息与信息、商业与商业、人与人的连接,以及人与服务、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计算机与人脑的连接,让连接和融合不断创造价值,从而让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城市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更加高效、更加安全、更加幸福、更加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的经济持续充满活力。

比如广州经常有暴雨,但积水情况比前些年改善了很多,这就是通过引入智慧城市系统,监控到了积水点,并实现了自动排水抽水。

数据赋能,就是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智能化辅助决策,给企业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赋能,同样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有关。所以我们国家在这些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开展相关的研究、管理、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