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选择,托付二十年韶华;一颗恒心,陪跑科创新征程。

华南理工大学技术创新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桂龙受聘为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二十多年前,他开始重点关注技术与创新管理领域。他并没想到,这将是他科研事业中的关键一掷。这一掷,便是置自身于沉淀光阴的科研孤岛,于时代竞争中的决策湍流。 

从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的基础研究,到技术与创新管理的应用型研究,朱桂龙选择从理论的象牙塔走下,迈向广阔又生动的市场。早在此前,他便意识到,在国家整体的创新链中,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创新能力的相对薄弱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一个桎梏。远水治不了近渴,企业创新需要可操作、可落地的创新工具。褪去高高在上的架构,投入风尘仆仆的实操,他将研究重点转向应用型研究。怀着改善创新格局的希冀,为政府科创建言献策、为企业创新提供咨询成为了他大部分时间的工作。 

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企业创新发展的问题如影随形地萦绕在朱桂龙脑中,成了他日夜期盼解决的难题。企业如何构建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如何提升企业创新效率?在找寻答案的路上,一个人走,可能走得更快,一群人走,却能走得更远。朱桂龙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了由约10名教授、2030名学生组成的智库团队,共同为企业梳理创新中的问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他们的服务对象涵盖白云山制药、广东中烟等国企和各行业的民营企业。一路走来,也见证了许多企业从创新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历程。

风起云涌的创新创业大势下,创业不易,立业艰难。在产业转型和技术变革的双重压力下,企业创新所面临的难题从最初的研发能力薄弱演变为如何将研发和生产、市场相结合的创新能力,再一次面临创新抉择。这一次,我们对创新选择会更加坚定。朱桂龙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当下广东企业做好创新驱动发展大文章、解决创新资源窘境的唯一出路。

既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需以大学为载体,构建广东高端前沿科技创新发展有效供给机制。而高校的作用需要全社会共同为之努力奋斗,以企业为主导,构建多层次产学研合作体系;以效率为先导,深入推进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拔地而起并定标为国际科创中心,企业的发展蓝图也更加明晰。抓住国际舞台的机遇,创新要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风云涌现。大湾区将为企业带来更多在全球配置创新要素的机会,企业需要依据自身条件,积极加强科创工作。在大势之下,朱桂龙看见,企业唯有融入这一发展潮流中,才能赢得未来。

未来,希望我们继续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极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