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河海大学商学院院长专业学位助理李明副教授率该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参访团一行二十余人来访我院,开展为期一天的学术交流与参访活动。此次参访包含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校园参观等多个环节,为两院学子搭建了宝贵的学术互动平台。
我院副院长黄嫚丽教授、牛保庄教授、刘思源教授、许小颖副教授、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学术秘书周骐副教授等教师代表参与了活动,十余名研究生代表参与了学术交流。
博学论坛:“人机共生智能”的理论与实践
首场学术讲座为我院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系列论坛之一的“博学论坛”。讲座于上午9时开始,黄嫚丽向河海大学参访团致以了热烈欢迎,刘思源作了题为“人机共生智能:从理论到发展及实践”的专题报告。刘思源首先介绍了“人机共生智能”的核心理念,指出“人机共生智能是新一代智能范式,强调人类与人工智能系统在认知、决策与学习过程中形成协同、互补与共进化的智能体系”。他深入剖析了当前人工智能在管理实践中遇到的核心问题,包括工具孤岛、人机割裂以及投资回报率难以衡量等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刘思源提出应从“大模型思维”转化为“智能体思维”,建立真正有效的人机协作流程与组织文化。他指出,实现人机共生的关键机制在于人类提供智慧方向,AI提供运算与预测能力,双方在演进中实现共同成长。在应用实践层面,刘思源通过智能制造、智能驾驶、医疗健康、智慧水利、金融科技、社会治理等丰富案例,生动展示了人机共生智能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场景。这些案例不仅具有理论前瞻性,更紧密结合实际应用需求,为与会师生勾勒出一幅清晰的人机协同发展图景。
讲座现场,同学们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刘思源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现场及合照
明辨论坛:竞争市场中的碳减排优化研究
第二场学术讲座为我院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系列论坛之一的“明辨论坛”,由国家奖学金及“科研之星”获得者、优秀博士生代表张楠主讲。张楠汇报其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的论文《Optimis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a competitive market with varying saturation and eco-conscious consumers》。该研究紧密结合我国“以培育新型消费业态为抓手提振内需”的重大战略导向,构建了多企业竞争模型,深入探讨了市场成熟度与消费者环保意识对企业经济与环境绩效的影响机制,为政策制定和企业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经验分享环节,张楠向同学们分享了三点经验:一是善于运用“换位思考”确定研究选题,主动代入企业、政府、消费者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深入理解真实痛点与核心诉求;二是以战略眼光整合利用现有的学术平台与行业资源,积累提升自身能力;三是实现从“我能做什么”到“我想做什么”的根本性转变,将研究生生涯视为一段主动探索、勇于试错、全面成长的珍贵历程。
牛保庄是张楠的导师,他在讲座的点评环节给同学们提出了三点切实建议:一是做研究要“顶天立地”,既要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保持理论高度与创新视野,更要深深扎根于中国实际,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让研究成果切实服务于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二是尽早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不同的发展方向对应着不同的能力要求和准备路径,越早确立清晰目标,学习规划、科研投入和实习实践才更具针对性,才能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学会珍惜科研生活中的“小确幸”,在潜心钻研之余,用心感受每一次小小的突破,这些微小的进步正是持续前进的不竭动力。这些建议为在场研究生的学术规划提供了明确指引。

讲座现场及合照
校园参观:感受学术氛围与办学底蕴
学术讲座结束后,参访团在我院师生陪同下参观了我校校史馆。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和丰富的图文资料,河海大学师生深入了解了我校的发展历程与办学传统,感受到我校深厚的学术底蕴与文化积淀。
随后,参访团参观了我院12号楼、清清文理楼以及华工国际校区。通过实地走访,参访团师生对我校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访视频
本次参访活动通过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校园参观等多种形式,促进了双方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的相互了解。李明表示,感谢我院的热情接待与精心安排,此次交流不仅拓展了参访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两院未来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黄嫚丽表示,此次交流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期待两院未来能在更多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共同推动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图文:教学科研办公室(研究生)
编辑:罗炜妍
